为了提高教师对学习性区域材料分层投放的认知和理解,杨阳老师以益智区的拼图游戏为主,从小班幼儿玩拼图游戏的视频为案例入手,探讨幼儿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材料提供与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方式是否适宜等问题,组织本次教研活动。



    体验开启


    热身环节,老师们亲身体验拼图游戏,探讨了完成拼图游戏的各种方式,如根据数字标志、观察图片内容、看拼图的底板等,由此也引发了老师们对幼儿的拼图方式的思考。同时在互动中也发现多数教师更喜欢从拼图画面本身出发,遇到困难时才会借助辅助手段,获得更多成功感。



    观察推进


    有了体验与互动,杨阳老师带着老师们以视频的方式观察小班幼儿拼图游戏,从而思考,幼儿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游戏中教师是如何进行指导的?在层层抽丝剥茧后,抛出最终话题:幼儿从图本身观察入手的拼图方式与在教师引导下数字符号与线条辅助的拼图方式,哪种更利于思维发展、习得空间方位等核心经验?教师们皆认为从图片本身出发更利于幼儿的思维发展。

因此,教师们将目光回归到材料本身,何种拼图材料更适合小班幼儿?需要考虑两个要素:第一是图片的选择,色系与主题的差异与难易程度的思考;第二是拼图切割方式,块数与切割碎片识别度的差异与难易程度的思考。另外,还需考虑材料投放后教师通过语言支持幼儿的学习,适宜的图片选择与切割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帮助幼儿验证成果,促进发展。



    亲历实践


    经历了思想碰撞之后,老师们选择一张图片,体验切分,并表达背后蕴含的目的、预设教师支持语言与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可能的游戏行为。老师们逐渐从传统的4格6格9格的规整切割转向更有目标、层次的切割,能表达出自己对幼儿的教育期待与可能。而活动后老师们将自制的材料与幼儿分享,看看幼儿真实的需求与游戏现场。




   本次教研活动主要以益智区的拼图游戏为例,举一反三地帮助教师深入对学习性区域材料分层投放的认知,“分层性”不再是简单的辅助性增减,而是从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出发去进行材料的调整。


杭州市申花实验幼儿园(师大附校园区) 通讯组

编辑:张琳琳

审核:杨阳

2021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