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的研修活动,教师们聚焦角色游戏的“五个因素”,旨在“看见·看懂”孩子的游戏行为。新年伊始,我园一直积极探索角色游戏的识别路径,围绕“角色游戏中教师的回应与支持”在这一主题,试图帮助教师明晰识别幼儿角色游戏路径。



发现!每一个了不起的孩子


看懂孩子的行为,看见孩子的发展。老师们为“发现”游戏中的“每一个了不起的孩子”不断交流、反思,为成为专业陪伴者而努力迭进!



初观察:交流观察内容,解读游戏过程

问题1:游戏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

关键词:生活·沟通·主次

方依晴:我看到了医生会去主动询问病人的病情,诊断后给他挂盐水,生活经验丰富。

冯嘉婧:我看到医生在给病人诊治后会和护士进行沟通,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还是比较好的。

叶雨昕:我看到了一个在外面一直等待的蓝衣服女孩子,医生是主要先照顾自己手上的病人,后面再去和去外面的患者交流。

郑哲纯:我看到男孩子医生占主导地位,能够合理分配其他角色的行为。



问题2:观察对象如何与同伴互动?发生哪些情节?

关键词:追问·职责·协作

熊茵:医生了解会了解清楚患者的情况后,针对病因开诊断单。



严佳红:医生角色意识强,会采取不断追问的方式去询问病症寻找病因。

沈慧敏:我主要是看到的主治医生,能看到他是一直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对医生的职责非常清楚。



沈敏蓝:我看到的是同伴之间的协作,医生和护士之间会相互沟通,比如告诉护士“他的手打过疫苗了,要换一只手。”


分析:角色游戏中观察的方法

·定人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

·全面观察孩子的游戏过程。

·跟踪观察孩子的发展变化。

再观察:聆听幼儿心声,再次解读游戏

问题3:幼儿真的是这样玩吗?小医院游戏从何而来?一起听听班级教师介绍游戏的背景和历程,了解幼儿真实的想法和玩法

关键词:绘本·经验·创造

郑喆纯:上个学期我们依托《你好,安东医生 》绘本开展区域游戏,以谈话导入的方式开启,绘本梳理推进游戏。



但是在游戏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主要是两点问题,第一点是小朋友对职位工作内容不熟悉,可能是因为小朋友对医院不熟悉,没有相关的经验。第二点是小朋友更想当医生护士,不想当病人。针对问题一,孩子们进行了社会调查,同时我们也会去搜寻一些在医院发生的事情的视频给幼儿观看,增加经验。针对问题二,我们是建立了评价制度,病人可以对医生、护士、病人的服务进行评价,获得好评的获得奖励。长此以往,孩子们角色分工开始明确,充分各个角色的职责。




角色游戏中,除了教师看见,孩子有话说......

访谈“医生”:你能介绍下你玩的游戏吗?

主治医生自述:我经常去医院看病,所以我就知道应该怎么样治他们的病。有一个病人会呕吐,然后病人躺在那里,我告诉其他的病人还有医生离他远一点。我会让那个病人现在那里躺着,休息会,后面我给他打了个新冠疫苗,后面稍微好了一点以后,过几分钟后连续给他打几次疫苗,她的病就好了。第二个病人的病稍微好一点,她的病是吃了一些什么东西,肚子很疼。我问了病人肚子痛了几天了,她说连续痛了两天。后面我从电脑上看到她肚子里面有一条虫子,虫子还有点毒,是一级,医生说不用这么严重,最好就是打一个针,吃个药,按个摩就好。然后护士拿来了几分钟挂盐水的药,我看到后,想给她打针,然后挂了盐水,病情已经好了。


访谈“病人”:你为什么选择肚子痛这个病情,你有肚子痛去医院看病的经历吗?

病人自述:我没有肚子痛去过医院,因为我想当肚子疼的,肚子疼这个病比较简单。希望医生比较轻松搞定我的病,然后治下一个病人的病。


问题4:对比观察到的和聆听到的,你有何感受?

关键词:暖心·采访·心声

石于雯:我一开始看的时候,是怀着揣测的心理的,比如女孩子说自己肚子痛的时候,我觉得可能她是联系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可能她经常肚子痛,所以才会说这个,结果听到小女生采访的话的时候,感觉很暖心。


张珍:游戏中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

程未波:要从孩子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主治医生的经验非常丰富,会对病人进行追问,比如在“筷子洗了几遍”的问题上,反复询问。

钱海芳: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医生的角色,他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地进行回应,我会不断地揣测他接下来会说什么。观看视频时,在有些看不懂的地方我会带一点主观臆测,但是事后通过采访孩子“我为什么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我们能更加了解孩子的想法,并且孩子的回答也带给我们很多的惊喜。所以我们老师可以在平时的观察中,例如区域游戏,或者其他的一些游戏后,可以请孩子来说一说他在当时的游戏中有什么想法,可以帮助老师更加全面的分析孩子的游戏水平。



分析:识别的前提是全面、科学地观察

·“一看”:观察游戏全过程。

·“二问”:悬置对游戏的臆断,看不明白的时候可以问一问。

·“三听”:要了解游戏的真实状态,做一个崇拜的听众。


初识别:运用相关问题提示,识别游戏行为

问题5:回忆印象最深刻的游戏行为,思考该行为反映了什么?

关键词:沉浸·定位·配合

宋路: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一个“骨折”的小女孩,在医生诊治别的患者的时候,她还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里,她在离开的时候,还是单脚蹦跳的方式离开的,说明她还没有忘记自己“病人”的角色,可见她确实喜欢这个游戏,也能说明她平时的观察还是很仔细的,知道脚骨折的人是不能把脚放下来的,一直和自己的角色紧密相联。


张璐: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医生给她诊治之后,两个人进行了一番交流,比如“你是否要打针”,两个人的角色定位很清楚,她就顺手把自己的衣服拉开了,医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他忘了拿棉签,还记得提醒别人给他拿棉签过来止血,而且这个病人还需要吊水,所以医生还特地提醒护士,这个病人刚才打过疫苗了,要换只手,角色分配很清晰。



王纯:医生知道病人生病以后,知道打针前要先消毒,可见打针的经验还是很丰富的,而且后续挂盐水的时候发现棉签没有了,他还会告诉小护士说“帮我拿一个棉签”,角色之间配合较好。


朱玉洁:我们试图对游戏行为进行识别,发现游戏情节多样,游戏经验丰富等。可见在幼儿的游戏中蕴藏着许多信息。


再识别:分组焦点研讨,识别幼儿发展

问题6:聚焦情感态度、认知思维、社会交往3个维度,分析医生游戏行为所反映出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行为表现·发展状况·能力判断

    石于雯:在行为表现上,这个孩子看病的流程是比较科学的,第一个阶段是会询问,第二个阶段是会进行回答,第三个阶段就是针对性的追问,想知道病人具体的病因是什么,第四个阶段就是医生会去实际摸一摸听一听,想去诊断出这个病人到底是什么病以及有什么相应的治疗。我们认为这个孩子对医生看病很有经验,流程也非常符合。从认知发展上,主治医生对同伴的分工非常明确,在和小朋友的交往中,他一直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并且因为他的认真,可能也因此带动了病人和护士的角色,跟着医生一起在游戏中非常投入。

郑喆纯:首先,医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表述很清晰,他的语用能力也很强,会合理的运用追问等一些策略去获取他想要的信息。其次,在整个问诊过程当中,医生能够根据病人的一些情况去判断他的疾病,并且做出治疗的一些方案,说明他具备了一些健康的基本知识,能够根据这些简单的健康基本知识去判断疾病。最后,就是他在游戏中会有分工,和护士的角色是互补的,合作意识比较强,而且他在整个游戏过程中能够承担责任。基于上述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对他的能力做出了一个初步的判断,在情感态度上,他非常敬佩医生,拥有对医生的职业认识。在认知发展能力方面,他一直是用很积极的语言去和病人交流,和病人进行沟通。在科学认知方面,他能够具备一些基本的健康知识,在社会交往的方面,在整个游戏当中,他有分工有合作有组织的去进行一个游戏。

朱玉洁:仅靠一次观察和识别就对幼儿发展做出判断是不科学的,需要对幼儿进行持续的观察和识别,甚至需要不同的人对幼儿进行观察和识别才能准确真正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准确判断幼儿游戏发展。

识别幼儿游戏原则

·识别必须基于观察;

·识别必须基于特点;

·识别必须基于专业

期待:让我们努力看到一个更完整的、不断动态发展进步的儿童

最后我们想说:


这次教研活动让我打开了角色游戏观察的新思路。每次在观察游戏的时候,作为老师,我总是会不断的去猜测孩子下一步的游戏行为,当他们出现意料外的游戏语言或动作时,我总带着一些偏见去否定孩子,认为他们脱离了游戏主题,“主观性”地去介入游戏,殊不知有可能打断了孩子富有想象的创造。但是这个度确实很难把握,最开始我也迷惑过,但是这次教研活动提出的“事后采访”让我眼前一亮,这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老师了解孩子的游戏想法,更利于我们进一步支持孩子,在以后的游戏观察中,我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

——俞碧雯


这次的教研让我重新认识了游戏与生活的关系。角色游戏,是游戏,也是生活。以前在看孩子游戏的时候,总是会潜意识的认同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合乎情理。本次研修,让我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去看行为,行为中看见了孩子生活经验的折射,也看见了孩子们与伙伴游戏中的情感链接。了解孩子的行为就像破解密码一下,需要从多个方面去解析思考。作为老师,我们要鼓励和帮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选择和分配角色,指导其丰富和发展游戏情节,扮演角色参与游戏,尊重孩子的合理意愿,接纳孩子的游戏行为,不能把指导游戏变为导演游戏,把握介入游戏的深度,去发现更多了不起的孩子。

——王旭倩

以孩子的角度寻找游戏的快乐,

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

去发现了不起的孩子。


杭州市申花实验幼儿园(申花园区) 通讯组

撰稿、编辑:王旭倩

审核:朱玉洁

2022年3月6日